(相关资料图)
地名,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城市的记忆,蕴涵着不可再生的文化积淀,其历史信息、传说故事、文化内涵,是见证一个城市历史的“活化石”。
江阴地名源远流长。江阴有7000年的人文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3800年的筑城史,25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1400多年的街坊史。为了让江阴人更了解家乡、热爱家乡,6月22日起推出《江阴地名故事》系列推文,充分挖掘江阴古地名中蕴藏着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内涵。
下面,让我们一起沿着那些熟悉的地名,去追溯江阴的人文血脉,走进江阴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南 闸
南闸因蔡泾闸而得名。据南宋绍定《常州府志》和明崇祯《江阴县志》所载《开禧重建蔡泾闸》云:“暨阳北通大江,其支港与河接者多置水门堤阏,视潮汐赢宿节宣其出入,为旱涝之备。黄田蔡泾二港皆有之,莫知始置年月,计其所从来久矣。”开禧重建蔡泾闸,时在公元1206年,而在开禧重建之前的四十多年,即1146年(乾道丙成),蔡泾闸也曾修缮过,当时有个叫章洽的人,写了篇《乾道治水记》的文章,对这次修缮作了详细的记述。由此可见,蔡泾闸建造的时间,当在北宋或更早的时候,迄今已有一千多年。
▲重修蔡泾闸碑记
蔡泾闸名称的最早出现,是在江阴《宋志全境图》上,明正德《江阴县志》河渠篇之首也有关于蔡泾闸的记载,当时的水利主事姚文灏对该闸予以了高度的评价:“夏港河、蔡泾闸,江阴百渎之宗。”由此可见,蔡泾闸在明代的水利史上,已占有突出的地位。
▲1996年修建陆镇大桥现场
江阴濒临长江,与长江支港相贯通的河流大都设置水闸,可控制长江潮汐的涨落,亦可灌溉和排涝,作用十分明显。蔡泾闸距江阴县城南十二里,位于九里河之西的夏港河口,它的主要作用是节制夏港河,为控制夏港河水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蔡泾闸在明代被称为下闸,与被称为上闸的黄田闸遥相呼应,堪称姐妹闸。姚文灏在《河渠仪》中说:“黄田港北引大江贯城中,南出于郭,逶迤截蔡港。又云昔人称港口为上闸,又称蔡泾为下闸。”
▲南新路
南闸名称的出现,是在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江阴增设南闸、月城、青阳、石撞四铺,而见之于史志。到了清康熙年间,正式将蔡泾闸称为南闸,黄田闸同时被称为北闸。
蔡泾闸,为历代地方政府所重视,视为重要的水利设施,因其不可替代的水利功能,曾屡次重建和修缮,且重建或修缮之间相隔的时间并不长久。如南宋乾道丙戌(1166年)重修后,到了开禧丙寅年(1206年)重建,中间仅隔四十余年。又如正统元年(1436年)重建蔡泾闸到嘉靖七年(1528年)重修蔡泾闸,也只有九十多年。每次重建和修缮,都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次,是在明正统元年(1436年),常州知府莫愚奏请,经朝廷批准后,由国库拨款的一项国家级水利建设工程。整个工程由江南巡抚周忱亲自挂帅领导,常州知府莫愚具体指挥,江阴知县王子伦坐镇蔡泾闸现场督建。这次重建,共用石四千五百丈,木料二万三千棵,铁一万斤,砖二万二千方,米二千九百石,匠工百余名,役夫二千五百名。可见重建蔡泾闸在当时是一项多么浩大的水利工程。
▲老锡澄路
蔡泾闸自建成以来,它就屡遭坎坷,历经磨难,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五月三十日,一千多名倭寇因攻打江阴失败,退至蔡泾闸驻扎,骚扰百姓,劫掠民财。六月十三日,江阴钱知县率五十余名卫士与倭寇激战于蔡泾闸九里河一带,血溅磨盘墩,以身殉国。以后,蔡泾闸几经废置。夏港河因只用不浚,导致河道淤塞,河床改道。蔡泾闸也因年久失修,闸基断裂,两翼倒塌而逐渐失去作用。
1968年,随着拆除夏港桥(即济州桥)的轰然爆炸声,聚集了如此广大如此久远人力物力财力的蔡泾闸,也同时被毁。至此,曾被古人誉为江阴“百渎之宗”的老夏港河和蔡泾闸,在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后,就永远地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只留下一个与日月同存的名字——南闸。
南闸境域在宋时属太宁和来春乡,明时设蔡泾镇。清时设蔡泾、观山、谢园等镇。民国时分设南闸镇及蔡泾等6乡。1957年并建南闸乡。1958年成立南闸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乡。1988年撤乡建镇。2009年撤镇成立南闸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