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时 光撰稿人 | 县豪
在电影院养生的大龄青年。
在精短篇幅中,探讨社会议题和幽微人性,是近几年台剧的标配表达。 《天桥上的魔术师》唱出流逝时代献给年轻人的挽歌,《她和她的她》剖析性侵中的女性困境本质,《不良执念清除师》温柔对待死亡背后的未结祈愿…… 如今,又一部高分台剧搭建起复杂、悲悯的司法“景观”。 《八尺门的辩护人》 八尺门是中国台湾基隆市地名,乃一条位于渔港、岛屿之间的水道。 1960年代高山族原住民阿美人在此聚居,90年代,此地被改建为阿美族住宅区。 加上“辩护人”一词,可知剧集将涉及多元族群、司法正义等议题,对编剧掌握力度、尺度的要求不低。 灭门案 剧集根据台湾真实案件“ 汤英伸案 ”改编 (此案也在剧中被提及) 。 1986年,18岁的原住民汤英伸为减轻家中负担,从阿里山前往台北市,找到一份洗衣店工作。 但洗衣店的真面目是求职介绍所,汤英伸遭到雇主歧视、霸凌,并被扣走身份证。 与雇主发生冲突后,汤英伸杀害了雇主一家三口。 他被捕后,学界、报界、宗教界等各界人士,以及原住民九族群体,一致呼吁取消对汤英伸的死刑,但最终,他仍被枪决,死时仅19岁。 真实原型&剧中人物 台湾青年作家唐福睿以此为原型,经过大量涉案走访、田野调查、司法研究等,写出小说《最刑岛》,并摘得 第二届镜文学百万影视小说征文首奖 ,镜文学总经理董成瑜 (剧集监制) 直赞其为“ 天降神作 ”。 很快,小说便更名为《八尺门的辩护人》,以6800万新台币 (约合1500万人民币) 预算被影视化。 作为镜文学首部自制剧集,出品方直接邀请原著作者唐福睿担任导演、编剧。 唐福睿原职律师,后转战影视界,作品虽不多,但也曾凭借张孝全主演的电影《童话·世界》在香港国际电影节、台北电影节获多项提名。 导演唐福睿(左)和监制 董成瑜(右) 本剧演员阵容求精不求红。 主演既有李铭顺、范逸臣 (歌手,主演《海角七号》) 、潘仪君 (1994版《倚天屠龙记》) 等中生代实力派,也不乏初孟轩 (《不良执念清除师》) 、雷嘉汭 (《哭悲》女主角) 等新生代演员。 故事上,剧集对原型案件有所改动。 佟宝驹 (李铭顺 饰) 是一名公设辩护人,他出生于八尺门,但对自己的阿美族原住民身份缺乏认同感。 佟宝驹的表哥郑峰群是一名船长。 2020年1月25日,郑峰群一家三口,包括妻子以及两岁的女儿,被年轻的印尼移工阿布残杀于家中。 这起“海滨命案”证据链完整,凶手犯案时年满18,一切都符合死刑判决。 但佟宝驹认为其背后有隐情,于是带着法院替代役连晋平 (初孟轩 饰) ,找到印尼看护莉娜 (雷嘉汭 饰) 做通译 (同步口译) ,开始为阿布进行辩护。 这不是台剧首次触及“ 为杀人犯辩护 ”的“逆反题材”。 2019年《我们与恶的距离》中,吴慷仁饰演的律师王赦就逆路而行,试图为影院无差别杀人案凶犯辩护。 所以王赦和佟宝驹,他俩到底想做什么? 这就不得不将目光聚焦在本剧海报那个醒目的红字上—— 人 。 三种人 王赦为凶手辩护,目的是为了弄清造成凶手行凶的深层肇因。 正如某条评论所言:其他角色都在试图斩草、除根、浇水,只有王赦在研究土壤。 这一思维被延续至《八尺门的辩护人》中。 讨论案件时,理想主义的连晋平提出“吴灿基准”的概念,即 应调查被告人人格形成的各种因素,让处罚符合比例原则 。 但这直接被佟宝驹否定。 因为法院没有资源去印尼收集阿布的生活资料,如果去了,必然引发民众反感。 即“研究土壤”费时、费力、费钱,甚至有悖逆道德的风险,并不符合大众对案件审判过程的期待。 因此,这部剧并未将重点放在“土壤”的角度,而是在多元族群、司法正义、渔业走私、死刑废除等众多议题搭建的社会框架中,放眼去看“人”这个字。 剧集通过各种调查、庭审情节,塑造辩护人的同时,还重点呈现了三种人。 首先是异乡人。 凶手阿布、通译莉娜都是印尼人,对台湾新住民和原住民而言,他俩都是异乡人,饱受歧视。 阿布上船的第一天,刚割盲肠,体虚面弱,但船长郑峰群为树权威,直接给了阿布一巴掌。 莉娜和连晋平在外相约,台湾人会对莉娜投以异样眼光,她会被自然当成连晋平家的“外劳”。 “外劳”称呼本身就含歧视之意,所以连晋平一直想说服身边人将“外劳”改称为“移工”。 而阿布屡次问莉娜“家在哪里”,则进一步突出了印尼移工的异乡人身份。 其次是受害人。 剧中,明面上的受害人是死者郑峰群一家,但将时间拨到凶案前,阿布遭遇挨巴掌、断指、溺水等各种欺凌、伤害,他也具备非常突出的受害人身份。 莉娜在原雇主家做工时,雇主故意将酬金塞进她的裤子口袋,借此抚摸、拍打她的臀部。 这种基于工作权力结构的性骚扰,使莉娜同样成为一名受害人。 再者是局外人。 郑峰群死后,身为表弟的佟宝驹并未参加葬礼,加之为凶手辩护,使得他与八尺门阿美族的亲缘关系进一步变冷,甚至到了彼此对抗的程度。 这很有一点加缪《局外人》的感觉。 加缪笔下的主角之所以被判死刑,并非因为他杀了人,而是因为他未参加母亲的葬礼。这使他被推导出冷血、漠然的性格,从而被佐证了谋杀事实。 同样,佟宝驹的亲族不在乎他的司法理想,他们在乎的是,你不能因为一个外人而疏远与自己同根同族的群体。 所以,阿布、莉娜、佟宝驹,甚至父亲是法官的连晋平 (因追随佟宝驹) ,都有了边缘人味道。 他们在台湾的司法环境中如何自处,剧中给出了一个残酷的答案—— 反抗,不是拒绝合作,而是拒绝同化。 冷结局 本剧故事背景是渔业腐败,它陈叙了底层讨海人在渔业巨头压迫下的命运飘零。佟宝驹的父亲、一名前讨海人就说过: 讨海的人,站在陆地上,才知道摇晃的是自己……
意即他们原以为是大海在摇晃,但实际上,飘摇、颤抖的,不是海,是人。 在此背景上,剧集以一桩与海有关的命案,推出一个重要议题——废除死刑。 剧中,死刑是否应被废除,与民意紧密关联。 “妍珍”林智妍本月将播的漫改韩剧《国民死刑投票》,同样也将探讨死刑和民意之间的复杂关系。 《国民死刑投票》 《八尺门的辩护人》中,有一个非常惊心的调查结果。 台湾民众有八成的人认为,穷人比有钱人更容易被判死刑,但有八成五的人,支持死刑。 乍看矛盾,实则真实反映了台湾民众对司法的态度,即他们质疑司法但又依赖司法。 阿布的案件则成为民意和司法博弈的一颗棋子。 剧集向观众呈现阿布在船上的悲惨遭遇、他对故乡的渴望,以及他是未成年这一翻转事实,将情感向阿布靠拢,仿佛要给观众一个符合情感预期的走向。 但 结局却很真、很冷,维持住了近年台剧的一贯基调。 一直支持废除死刑的部长陈令秋 (佟宝驹大学时的恋人) ,在明知阿布未成年的情况下,依旧签署了死刑执行令。 一方面,她是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 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处死阿布后再公开阿布的真实年龄,会引发民众同情,从而让他们重新看待死刑,即 以死刑推动“废除死刑” 。 果然,阿布死后的投票显示,废票率明显增高,即民众陷入抉择困境,是废死支持率提升的一种变相表现。 正如陈令秋的那句话:如果一定要杀,就要杀在最好的时刻。 这里其实又出现了一个悖论:为了司法进步,是否可以“牺牲”一个人的生命? 在佟宝驹看来,不该,陈令秋的行为无异于谋杀;但在陈令秋看来,该,尤其是这个人本就背负血腥命案。 当然, 死刑是否应该废除,见仁见智,而且也需要非常复杂、理智的辩证 。 但“杀一人以推动废死”的剧情设计,正是近年台剧的表现力所在,即从不避讳任何社会议题,始终直面最敏感之处。 今年还有《百万人推理》 (郑伊健) 、《塑胶花》 (吴慷仁) 、《非杀人小说》 (隋棠) 等台剧播出,它们又会带来怎样的话题,不妨拭目以待。 《塑胶花》 -END-美人鱼当反派,梦工场能扳回口碑吗?
不得不说,「孤注一掷」这片太猛了